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财经三人谈:如何更好培育乡村振兴的沃土

2023-01-04 10:39:56 来源:

2月1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守好“三农”基本盘至关重要、不容有失。其中,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被明确提及。那么,如何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带动农民致富?

从城乡协调发展方面入手

李铁

我国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化的过程。毕竟我国农业人口众多,人均占有农业和农村资源稀缺。仅从户均占有耕地资源来看,我国农村户均10亩,低于韩国的15亩和日本的30亩。而且我国粮食收购的补贴远低于日本和韩国。因此仅靠从事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达到致富的目标确实存在着巨大局限性。虽然在局部和某些农业的特殊领域和农村的局部地区,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可以率先实现乡村振兴,但是在绝大部分远离中心城市位于粮食主产区的农村地区,从小康到致富还有较大的距离。

在当前国际环境下,保证粮食安全应该是我国重点关注的问题。虽然我国到2022年已经连续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万亿斤,加上历年的粮食储备可以满足重大危机发生时一年以上的国内口粮的供给,但是80%的大豆和20%的棉花以及部分饲料粮和调剂品种的粮食,还是需要依赖于国际市场。在短期内通过调控种植业内部结构虽然有潜力可挖,但可增长空间还是有限。从政策上鼓励优化粮食和农产品品种的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外部风险的压力。

乡村振兴要从城乡协调发展方面入手。解决我国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根本措施在于如何通过城乡结合以富裕农民。我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22年已经达到了2万元以上,其中工资性收入占41.6%,家庭经营收入包括农业经营收入占不到35%,转移性支付占21%。而财产性收入只占2.5%。这说明从事非农产业以及政府的支持在农民可支配性收入中占大头。一方面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实现了工资性收入增长,另一方面财政的补贴体现了城市对农村的反哺。未来更重要的则是如何使得农村进城务工人口能够在城镇里安家落户,稳定就业和收入的增长。同时也可以鼓励农业人口增加人均可利用耕地的规模,在农业经营上实现收入的增长。当农民稳定地从农村转移向城市就业和定居之后,农村闲置的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也可以通过政策的调整,允许有偿流转,参与到非农产业的进程中,进而让农民可以在自己的收入结构中,增加财产性收益的比重。(作者是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原主任)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

汪三贵

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农村能否现代化,而农业农村现代化主要依靠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振兴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

产业振兴要求推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率,增加生产者的收入和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这就需要提高耕地的质量,通过农业技术创新、技术推广和信息化建设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依靠新型经营主体进行适度规模化经营。通过社会化服务,解决小规模生产效率低的问题。依靠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需要强调的是,乡村振兴和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人才支撑,没有优秀的专业人才从事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文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乡村治理,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将无从谈起。目前亟需改变各类人才向城市集聚,老弱病残和妇女留守农村的现状。这就需要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在农村提供教育培训、技术支持、创业指导等服务,培养本土人才,同时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

在本地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发挥农村职业教育的作用,设置符合农村需要的专业,创新职业教育的方式,引导毕业生在农村创业就业。大力开展农村成人短期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水平。在人才引进方面,需要为城市人才下乡提供更好的激励。对下乡创业者,提供土地、税收和信贷等方面的支持。对下乡专业人员,提供更高的工资标准和生活条件,优先评定技术职称等待遇。

此外,现代化的乡村需要繁荣和与时俱进的文化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科学知识,推进移风易俗,努力实现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

最后,乡村振兴不能只局限在乡村,还需要城乡融合和新型城镇化的带动。地方政府需要整体筹划城镇和乡村发展,优化城乡产业、基础设施等布局。确保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和均等化,形成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制度。(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以“小产业”推动大发展

曾 昕  孙佳山

文化产业附加值高、灵活性强、吸纳就业广,既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以文化产业推动文化振兴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文化产业发展需要依靠资源驱动战略,而在先天资源方面,乡村手工艺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手工艺自古以来就是乡村生活、经济生产的重要组成,其蕴含的传统文化基因和情感资源,本身也具有打造优质IP的基础。

如今,由于生产技术发展,机械化水平普遍提高,生产劳作意义上的村民合作被弱化,村落凝聚力减弱,极易导致乡村文化意义上的空心化。乡村手工艺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不仅可以发展乡村经济,也是乡村生活的装点和乡土情感的承载。高效的工业化生产尽管带来了生活的便利,却让工艺产品的情感维度日益单薄,很多民众开始回望凝聚着乡愁记忆的老手艺,进而获得价值归属感和精神寄托。

可见,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更需要“铸魂”。乡村手工艺文化的传播与实践是当代社会强化村落认同、维系乡土文化的重要情感纽带,其生产创造是乡村手工艺劳动者知识、记忆、情感等多重元素社会化的有机综合,是乡土记忆的重要载体。乡村手工艺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有助于集结乡村劳动者,重建村落生产生活互助的传统,增进村民的情感联系,强化乡土文化共同意识。

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乡村手工艺文化的产业化不仅要“见技艺”,更要承载美好的乡土想象,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乡土生活美学,通过手工艺产品输出乡土美学符号,潜移默化地促进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形成文化产业、生活美学与文化消费的深度融合。

诚然,乡村手工艺作为发展型文化产业,若要实现为乡村振兴赋能,在产品创新、品牌建设等方面仍任重道远。当下,乡村手工艺虽然种类多、艺术性高,但各种类、形态等之间却相对松散、缺乏统一的IP规划,未能形成高附加值的文化传播效果。因此,需要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支撑,引导乡村手工艺产业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衔接,孵化自主品牌,最终助力乡村振兴。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

本网内容均采集自网络,如有问题请将投诉发送到邮箱18109522888@189.cn我们会及时处理!

版权所有:新潮资讯网 备案信息:京ICP备130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