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北京一处商圈的男洗手间里出现了一种健康检测小便池,上面写着——留尿采样、扫码支付、查看报告。只需简单三步,就可以现场检测尿液。有人将此事发上网后引发热议。机器展示的检测内容有尿钙、葡萄糖、蛋白质、酮体、抗坏血酸素等项目。7月1日,客服回应记者称,机器投放的区域不同,收费标准也不同,每次大概20元。“与医院检测的原理是一样的,可作为个人健康的一个参考。”(7月1日光明网) 近来,类似的智能尿检小便池呈现日益增多趋势。此前,天津、广州等地的公共卫生间已出现过类似服务。最近两个月,除北京之外,武汉、厦门等多地的很多公共卫生间,都新增了这类检测设备,且服务也如出一辙,都是参与者先向便池小便,后通过扫码登录相关手机软件,付费即可快速查阅尿液检测报告,检测内容也十分丰富。 假如这类服务能够克服技术与管理等难题,就会给民众带来很多便捷。因为仅需小便一次就能获得这么多的尿检服务,意味着患者不必频繁跑医院,一些重要的身体指标就能够随时被掌握,并根据这些指标调整诊疗方案和生活方式,肾病、尿路感染、糖尿病等尿液指标敏感的患者,最能从中受益。 然而,这类检测准不准,是个大问题。医院做尿检,容器防污染、标本取样、检验员操作和结果解读等,过程十分严格。这类尿检让多人尿在一个池子里,尿液掺杂,指标容易“张冠李戴”,甚至可能因滋生细菌,导致正常的尿液出现异常指标。检测结果错误哪怕被提醒只能作参考,也容易因假阴性导致贻误诊疗,或因假阳性导致参与者过度紧张。不要认为偶尔参与无关紧要,一个错误的结果,也许就能平添很多事端。 这类尿检更应该质疑的,是相关服务方有没有提供服务的资质。尿检属于典型的诊疗活动,只能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医务人员、在特定环境当中开展。因此,这类尿检不仅技术上不可行,在法律上也不被允许。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假如非医疗机构、非医疗场所、非医务人员都能从事此类诊疗活动,导致诊疗变成人人皆可涉及的社会化服务,医疗安全就会失去基本保障。 当前社会化服务内容日益丰富,互联网创新产品也层出不穷,谁抢占了创新的新风口,谁就可能成为赢家。然而,医疗毕竟关系到健康与生命,诊疗也必须具备相应资质和其他条件。因此,当此类创新产品一旦出现,首先应该在法律和技术层面对其进行审视。公厕“智能尿检”在法律和技术两方面都过不了关,应该果断叫停。 |
上一篇:国内企业 抢滩糖尿病管理器械蓝海
下一篇:百万医疗险深耕细分市场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