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上海中医药大学急危重症研究所所长方邦江 近日,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方邦江研究团队在国际知名医学期刊《植物医学》发表论文《热炎宁合剂联合标准治疗对新冠肺炎无症状或轻度感染患者的疗效:一项前瞻性、开放标签、随机对照试验》,证实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热炎宁合剂可促进奥密克戎无症状和轻症感染患者的核酸转阴,为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疗效提供了新的循证依据。 对此,上海中医药大学急危重症研究所所长、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方邦江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这是我国中医药传承创新背景下取得的研究结果,对我国中药特别是传染病中药药物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用现代科学原理研究发展中药,“小复方”是最有效捷径。 “小复方”: 求解中药科研现代化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病毒一直在不断演变。方邦江认为,针对每一种新冠病毒及其变异株都有其不同证候的特点,中医治疗的核心是“辨证论治”。此前发生在武汉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新冠病毒的证候以“寒湿”为主,所以当时用于诊疗的中药方药主要以“散寒化湿败毒”为主;而这次奥密克戎毒株的证候特点主要是“湿热夹风”,所以选用中药药物主要以“清热利湿”为主要功效,在汤剂上多选银翘散为主,而在中成药上,由西安幸福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热炎宁合剂(包含蒲公英、虎杖等)正好具备清热、利湿的作用。 “我在今年上海的抗疫中发现,有些方子的方药太多,其实真正起到治疗作用的,可能就几位药。药物少,则更容易观察其疗效,也相对容易说得清楚,便于用现代科学的原理将其作用机制解释清楚。明代著名的传染病学家吴有性在其著名医学著作《温疫论》指出:‘能知以物制气,一病只有一药之到病已,不烦君臣佐使品味加减之劳矣。’因此,古代名医早就认识到‘小复方’治疗疾病的重要意义。用现代科学原理研究发展中药,走‘小复方’创新道路,是最有效的捷径,选用热炎宁合剂进行奥密克戎变异株新冠肺炎临床循证医学研究也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方邦江说。 据了解,中药的“小复方”通常是指药物有明确疗效且药味数量较少的复方方剂。 方邦江认为,“小复方”也有利于降低成本,体现中医“简便效廉”的特点。“通过在方舱医院随机对照了几千例病人发现,在西医的标准化治疗基础上,我们这种诊疗思路能将轻症、无症状感染者的核酸转阴时间以及轻症患者的症状消退时间大为缩短。并且在缩短病人住院周转时间的同时,也降低了卫生经济学成本。” 中药优势: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以快制快” 方邦江认为,热炎宁治疗新冠肺炎的循证依据获得《植物医学》证实,这是我国中医药传承创新背景下取得的研究结果,对我国中药特别是传染病中药药物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临床证据的取得,对于未来中药治疗重大传染病也具有启示意义。我们需要更多地遵循临床的循证依据,尊重中医药的实践,“因时因地因人”审因论治,找到有效的新的方药或者老药新用。热炎宁合剂循证依据的取得和发表,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符合中医传承创新规律。 方邦江表示,传染病来势快,我们治疗策略也要体现的就是一个“快”字。中医药治疗传染病的历史已有几千年。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我国各地使用了很多种中药药物。随着疫情的发展,这些药物也不是一成不变,而应根据病毒的变异、气候以及病人的体质进行相应选择。病毒在变,治疗的药物也要变,在较短时间内找出疾病规律,辨证有效药物,体现了中医药“以快制快”。当前,我国需要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加强中药防疫药物的储备。从最开始的“三药三方”,到现在的热炎宁合剂,甚至未来可能还有“十方十药”。随着病毒的变异,中药抗疫药物将不断涌现。 方邦江说:“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变化很快,我本人也一直参与疫情诊疗方案的制订和修订工作。《植物医学》作为世界知名医学刊物,是一本对中医药有影响的杂志,比较关注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研究成果。我们团队通过研究数千例新冠患者的基础疾病问题、免疫问题以及疫苗接种等问题所获得的结果,与此次《植物医学》所刊文章的观点具有一致性。” 中药出海: “小复方”撬动“大市场” 未来如何推动中药类新冠肺炎治疗药物走向世界? 方邦江认为,中医药凝聚着中华哲学思想,客观地来说,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医药被全世界接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特别是欧美市场一直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难点。但是,随着中医药价值不断被挖掘出来,“现在不接受,不代表未来不接受”。未来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前景可期。 “我从事中医医教研四十年来发现,中医药对于一些疾病的认识以及疗效,确实解决了现代医学解决不了的许多疑难问题,尤其是在大健康理念上,中医通过‘治未病’等有效早期干预,具有明显优势。”方邦江建议,中成药要走向世界,除了要运用循证医学等国际通用的语言之外,还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提高道地药材品质。道地药材农药残留以及重金属污染一直备受诟病,但令人欣慰的是,多年来相关部门一直在重点整治,目前已经有很大改观。 二是与国际对接,把中药按照西方西药一样,除临床疗效外,还要说清楚其作用机制,特别是应该学习西药说明书中对药品毒副作用的说明,才能加快走出国门,这方面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中药的短板。目前对中成药品使用方法和禁忌症等应用国际“通用语言”,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研究机构和中药生产企业的高度重视,相信不远的将来会有效解决这些短板问题。 三是中药要走“小复方”道路。当前一些中成药的成分太复杂,应通过科学筛选,在借鉴前人“经方”基础上,大胆创新,不断创新研制“小复方”中药,用现代科学和现代医学的原理,来研究说明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毒副作用,从而步入国际化的快车道。 |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