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质资源是产业的核心,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对于以鲜花闻名世界的昆明来说,种业振兴正当时。 提升种业经济竞争优势 昆明是一座有着千年花卉栽培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花卉已深刻融入市民生活,成为城市的记忆基因、文化标识和美学徽章。 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昆明花卉园艺种植面积达38.3万亩,占全省17%。鲜切花面积为14.49万亩,占全省41%,占全国15%。鲜切花产量105.01亿枝,占全省61%。也就是说,中国10枝鲜花7枝出自云南,云南鲜花7枝产自昆明。 《昆明市农业现代化三年实施方案(2022—2024年)》提出,昆明要聚焦花卉等重点产业,全面延伸产业链、价值链、利益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到2024年,重点农业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由2021年的1866亿元增加到2000亿元。 “我们的花卉产业,现在看起来很红火,但也存在隐忧。”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研究员李淑斌认为,昆明的花卉产业还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水平,花卉种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问题依然存在。 当前,昆明建立了全亚洲最大的花卉拍卖中心,用冷链保鲜的物流方式,把鲜花快递到全国各地,形成经济效益显著的“美丽产业”。但这些姹紫嫣红的鲜花,几乎都是国外公司培育的品种。因此,花农每卖1枝花,都要被收走少则3%多则10%的专利费。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这为昆明花卉产业种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昆明气候条件得天独厚,还具有生物多样性、区位交通、科技研发、信息资讯、开放发展等优势,发展种业经济大有可为。”昆明市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尹峻建议,昆明可以特色花卉、特色蔬菜、高原特色农业为重点突破口,形成具有昆明特色和差异化优势的种业发展研发基地,高起点出发、高规格发展;同时,瞄准成熟种业品种,面向南亚东南亚以及全国推出品牌化的种业产品,加强售后指导服务;根据全产业链发展的需要,依托在昆国家级研发机构,努力形成“小品种,高附加值”的特色种业供应链,提升昆明种业经济竞争优势。 产学研一体振兴种业 原产于非洲的百子莲,现在在昆明昙华寺、西华园、黑龙潭、大观公园等地都能见到其身影。“这就是科学繁育的结果。”云南榄蓉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訾云伟表示,他们的目标是通过现代化育种技术,培育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让百子莲成为公司的优势鲜花。 去年,晋宁区宝峰街道清水河村因花团锦簇的月季声名远播,除了普通游客,还有媒体和科研工作者到此参观、考察、走访、调研。这得益于李淑斌的月季研究成果。 李淑斌说,早在1000年前,中国人就培育出能够四季开花的月季。18世纪,中国月季传到欧洲,与一年只能开一次花的欧洲蔷薇不断杂交,最终才有了花色美、品种多、能够四季开放的现代月季。 2012年,李淑斌获得到法国国家农业科学院做月季遗传育种访问学者的机会。其间,他发现被国外引以为傲的“月季花之祖”竟然是中国月季。“遗憾的是,现在云南种植的月季品种95%来自国外,这让人非常不是滋味。”他说。 回国后,他立志做中国的月季“芯片”,于是带领研究团队跑遍全国各地,收集国内外月季种质资源2000余份,其中有60个珍贵中国古老月季品种、1000多个现代月季品种以及部分野生蔷薇,保有育种材料10万份。经过多年努力,他们在清水河村200亩土地上建成月季种质资源库。 “这些具有中国古老月季和云南野生蔷薇优质基因的育种亲本和新品种,为月季安装上自主研发的‘芯片’。”李淑斌透露,团队已经达到每年20万粒种子的育种规模,研发出10余个环保月季新品种。这相当于国际市场上一个中等育种公司的规模。 “要在世界农业科技领域有足够强的竞争力,我们一个团队的力量远远不够。”李淑斌希望,未来中国有100个甚至上千个团队共同致力于中国花卉的研究与种质资源开发,为中国的农业科技助力,为中国的种业振兴贡献更多科研成果。 |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