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科技企业摩方精密利用3D打印技术开发精密医疗器件遇到瓶颈,迟迟无法解决器件打印过程中导致的材料堆砌及粗糙度的难题。 在明月湖3D打印协同创新中心的“撮合”下,摩方精密与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达成合作,由后者提供超快激光微纳制造先进技术,共同进行复杂微结构精密医疗器件的制造应用研究,推动微型医疗器械在重庆本土实现产业化落地。 而这仅是两江协同创新区聚焦高新企业技术需求,做强创新链、打通合作链,增强科技供给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两江协同创新区加速集聚创新资源,扩大科技供给总量,建成全国科技创新与协同创新示范区正加速推进。 做强创新链 科研创新取得阶段性成效 目前,两江协同创新区已累计引驻国内外一流大学院所达50家,引育高端科研人才达2900余人,组建院士团队25个,获批市级高端研发机构21个、市级以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2个。 “对我们来说看,科研院所和人才,都是稀缺资源,每引驻一个院所就会让协同的创新土壤丰厚一分,每推出一个创新项目,就相当于种下了一颗希翼的种子,未来收获的就可能是一片繁茂的森林。” 两江协同创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近两年来,我们对创新资源引入一刻不曾放松,持续做强创新链,增强创新资源的集聚度,放大创新策源功能的辐射度,我们一直视其为首要任务。” 据了解,随着高校院所和科研人才加速集聚,为科研创新培育了肥沃“土壤”,为构建“热带雨林”创新生态打造了坚实基础,两江协同创新区高端应用技术研发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也随之迎来“丰收”:2022年,全球首款载人级两座智能分体式飞行汽车工程样车首发,氢动力六旋翼无人机成功首飞,重庆首个搭载5G基站的空地一体化应急飞艇成功试飞,“中国复眼”项目一期建成投用...... 仅去年,50家科研院所推出科研创新成果近300项,其中,19家院所、240个科研项目入围“2022年度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专项拟立项清单”,11家院所、28个科研项目入选“重庆市2022年度科研项目计划”,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重庆南鹏人工智能科技研究院2个科研项目分别入选2022年度国家级“科技创新应用示范项目清单”“创新任务揭榜名单”,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诺奖二维材料研究院3个科研项目分别获批2022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十四五’重点专项”和2022年度科技部“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 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两江协同创新区将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优化科研力量布局,加强产业链与创新链联动,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为川渝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同时,将重点围绕智能网联汽车、集成电路、金属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智能生物制造等领域加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区域科研创新提供重要支撑。 打通合作链 科技成果加速转化 去年12月底,吉林大学重庆研究院的技术经理人李浩迎来属于他的放松时刻,翻阅下校企签约合同,或在线上沟通下客户诉求,又或浅抿一口清茶,“敲”下年度总结。 他所在的科研项目运营团队在年底给研究院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仅去年,吉林大学重庆研究院就与中汽研、重庆博森电气、长安汽车、中汽数据、施密特电梯等20余家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或签订横向合作协议。 把科技创新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科技成果推向市场,往往面临“最后一公里”的挑战,而恰恰是这不起眼的“一公里”距离却成为横亘在高校院所与产品市场之间的一条鸿沟。 李浩表示,与企业的横向合作,本质是彼此的资源互用,是一种互补性合作,其关键是创新成果能否实现真正的“科技赋能”。另外,市场价值是判定创新成果能否顺利转化的重要参考,紧盯市场,与企业的盈利诉求达成共识,如此,才能推动双方的资源联动和互补。 去年下半年,李浩开始把对接市场的工作交给了自己的“管家”——两江协同创新区,通过其“搭桥”,对接变得更加精准,项目落地也更为顺利。 明月湖协同创新研究院负责人介绍,“搭桥”就是打通“合作链”,实现“两个聚集”和“两个研判”,前者是聚集院所、企业的供需资源,后者是市场研判和赋能研判,通过线下线上联动,推动整合供需资源“数据库”。 据介绍,去年以来,两江协同创新区成功招引知识产权、技术转移、科技咨询等30多家科技服务机构入驻明月湖服务大厅,为研发机构、企业、创新团队提供一站式科技服务;建起沪渝协同创新中心,创新要素实现了跨区域流动;组建了百余人的技术经理人队伍,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举办得以实现常态化。 “通过把上述服务资源整合起来,凝聚起来,园区才真正搭起了一个创新供需的畅通‘桥梁’,去年,两江协同创新区推动科研院所与企业实现“供需合作”就达200余项。”相关负责人表示,园区将进一步做实产业创新联合体,统筹产业上下游的创新资源,形成体系化、任务型、开放式的协同创新模式,加快探索出一条以共同利益为纽带、以市场机制为保障,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协同发力的产业创新路径 |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