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气的逐渐回暖,春耕迎来倒计时,位于银川市西夏区军马场内的广袤田地也将迎来新一年的翻土播种。 “通过科技改良,这里原本荒芜的盐碱地变成了良田,今年的耕种面积也得以增加。我们将加大技术攻关力度,为盐碱地治理提供更多科技支撑。”2月17日,北方民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韩凤兰说。 从荒芜许久的重度盐碱地到恢复生机、产量达标的可耕种土壤,科技的能量得以充分显现。令人惊喜的是,这项技术不仅使盐碱地得到了治理,还能有效解决粉煤灰大规模消纳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一些粉煤灰排放量日益增多,但由于利用率较低,目前仅限于水泥、筑路、制砖等低附加值建材领域,大量堆积的粉煤灰急需处理利用。 “一方面,粉煤灰化学成分与土壤相似,以易于结构改性的铝、硅为主,且富含植物生长所必需的中微量元素,具有制备土壤改良材料的天然优势;另一方面,宁夏盐碱地面积有260余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0%,亟需进行土壤改良。”韩凤兰介绍,项目研发的初衷就是想要结合粉煤灰消纳与盐碱地治理,探索一项变废为宝、改善生态的创新技术。 2021年,在自治区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持下,北方民族大学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科技团队,联合实施了“粉煤灰基土壤调理剂盐碱地改良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团队将改性粉煤灰与其他养分复配后,在银川市西夏区军马场内的400亩重度盐碱地开展了土壤改良研究。 这不是科技团队第一次向盐碱地“要产量”。此前,团队就在平罗县翰泉海的40余亩重度盐碱地上开展了前期实验研究,证实了该技术的可行性,并积累了丰富的土壤治理经验。 经过不懈努力,团队通过对施加不同量的粉煤灰基调理剂处理后盐碱土壤的pH值、EC值、铵态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等与土壤肥力关系密切的诸多方面特征及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用于表征盐碱化土壤改良。结果表明,施加粉煤灰基土壤调理剂后,土壤各项指标均得到显著性改善,盐碱地水稻亩产量由200余公斤增加到700余公斤,玉米亩产量达到1000余公斤,与非盐碱土壤耕地产量相当。 化“碱”为“耕”的重点在于将粉煤灰经过有害元素预先脱除及稳定化、活化改性、土壤结构重塑、多养分协同集成。“我们以粉煤灰为原料,经历了有害元素预先脱除、表面活化改性和转化、多养分协同复配等技术环节,在无数次实验的基础上,制备出粉煤灰基土壤调理剂。”韩凤兰告诉记者,从理论到实践,历经了无数次的分析、实验和论证,这项成果从实验室“走”到了田间地头。 伴随着该项目的成功实施,越来越多的盐碱地改良“订单”接踵而至。近一段时间,韩凤兰带着团队多次赴中宁县大战场镇长山湖村,为当地3000余亩重度盐碱地改良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区内外不少盐碱地治理项目与我们联系,这让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作为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所在。”韩凤兰说,项目团队还将继续推进研究、提供高效服务,让更多盐碱地依靠科技力量变成良田,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