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参加采风活动的作家、编辑们参观长江大保护教育基地。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付蓓蓓 摄 秋日峡江,犹胜春朝。正在推动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建设、高质量打造屈原文化“一标三地”的宜昌,处处涌动着活力与生机。9月3日至4日,《人民文学》副主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徐则臣,中国作协第九届主席团委员、中国散文学会会长叶梅,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委会委员、《作家》杂志主编宗仁发等10余位作家、编辑,深入长江沿线猇亭区424公园和长江大保护教育基地、夷陵区许家冲村、秭归县屈原祠、三峡大坝等地,感受巴楚文化发祥地的传统文化魅力和绿色发展巨变,用文化艺术视角记录和描绘“大美宜昌”的壮丽画卷。 探寻两千多年宜昌的城市变迁 若想探寻悠远的宜昌记忆,峡江文明、巴楚文化是绕不开的话题。采风活动的第一站就是位于伍家岗区的宜昌规划展览馆、宜昌博物馆。 站在气势恢宏、别具一格的规划馆前,一种文化自信油然而生,馆内,宜昌大城之源、城史变迁、总体规划尽收眼底。走进博物馆大厅,一幅顶天立地的巨大浮雕映入眼帘。山水之间,“峡尽天开”4个大字令人心潮澎湃。“全馆从地面、墙体,到装饰摆件、空间布局,无一不体现着峡江流域的原乡美学。”文化名家们连声赞叹。 “我对长江很感兴趣,而在长江沿线,宜昌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城市。”徐则臣对此次采风活动抱有很高的期待。 斑驳的木船停靠在浮雕的山崖栈道边,再往前便是房屋鳞次栉比的复古街巷……在“巴楚夷陵”“风情三峡”等展区,每一个人都放缓了脚步,在追本溯源的文化艺术之旅中,静静感受2400多年的宜昌城市变迁。 文化自信是最有力、最根本、最深沉、最生动的力量。为构建历史文化传承的有机载体、打造宜昌人民的精神堡垒,近年来,宜昌加快历史文化展馆建设,宜昌规划展览馆、博物馆自建成以来,不断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青少年从历史文化遗产中感悟和坚定文化自信,目前已成为宜昌极其重要的城市文化名片。对此,采风团一致认为,这些文化展馆挖掘和提炼宜昌本土文化的深厚内涵,细节至臻,匠心独运,是最鲜活的教科书。 翻开长江大保护的宜昌答卷 走进猇亭424公园,放眼望去,秋高气爽,天高云淡,清澈的长江水缓缓东流,一幅大美的滨江图景呈现在人们眼前。 广场中央,一座雕塑十分醒目,银色的圆规屹立在蓝色飘带上,寓意“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规矩如同定海神针矗立在长江母亲河之上。 当得知兴发集团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拆除22套价值12亿元的落后装置,腾退800亩土地,对900米长江岸线进行复绿、植绿,并投资20亿元布局高技术低污染项目。叶梅十分关切地询问,并对宜昌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新兴产业布局表示由衷赞同。 目前,宜昌正积极打造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作家龙一认为,宜昌人民对长江母亲河的重视和保护堪当全国标杆。“我从未感受到有任何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对长江的水质、生态出台了这么大力度的保护措施。我深刻地体会到,这里的人民已将对长江的保护化为了一种自觉行动。” “坝头库首第一村,三峡茶谷东大门……”在夷陵区太平溪镇许家冲村,采风团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足迹,参观便民洗衣池,齐声高唱党员公约。在世界规模最大的水电工程专题博物馆——三峡工程博物馆,文化名家们沉浸式体验了三峡工程百年圆梦历程,感悟中国水电发展历程和科技创新成就。 在仰望中传承发扬屈原文化 驱车前往秭归县城,一路上,迤逦如画的峡江美景不时映入眼帘,雄奇险峻的生态奇观更是刷新着文化名家的感官。 站在屈原祠前,长江之水在这里汇聚成一潭静静的碧湖。如诗如画的诗意之感扑面而来。“简直是旷世奇观!”文化名家们或扶栏远望,或拍照留影,用不同的方式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以及它所造就的奇异景观记于脑海、留于心间。 听解说、读橘颂、献兰草……浓厚而热烈的屈原文化传承氛围,流淌于宜昌人血脉中的屈原文化,令文化名家们感触颇深,他们认为,屈原精神如同日月一样,照耀着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 听闻宜昌正积极推动屈原文化“一标三地”建设,叶梅表示,“宜昌在传承屈原文化方面做了很多努力。而我作为一个作家,一方面要去感受、学习和借鉴,另一方面要不断去创造去表现,要以新的内容、内涵去丰富屈原文化。” 据了解,采风结束后,作家、编辑们将创作一批反映长江大保护成效的文学作品,将以专栏的形式,在《人民文学》刊发相关的文学创作成果。 |
上一篇:开拓4条休闲农业旅游精品线路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