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不久前,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廖祥忠在该校2022届毕业典礼上领诵苏轼《定风波》,现场学生集体起立,齐声朗诵,相关短视频被广泛转发。 与其说一首古诗词通过短视频“出圈”,不如说这种临别赠诗触动更多人生感怀。苏轼这首词体现出的清澈之心、洒脱之气,千载之下影响了多少后人!以此赠别毕业生,既要轻装上阵快意平生,又要不惧风雨洒脱达观,深切意蕴寄寓其中。短视频被广泛转发,正说明古诗词有着超越时空的恒久魅力。 毕业季以诗词相赠寄托深情,只是古诗词融入现代生活掀起的“一朵浪花”。如今,一首首古诗词走出典籍,借助互联网焕发无限生机。短视频版《唐诗三百首》近期在抖音上线,叶嘉莹等古典诗词专家把课堂搬到网络;杭州一位语文老师王杨军带领学生玩“古诗三句半”和“飞花令”,短视频吸引大量粉丝;不少短视频创作者衣着古装,自发朗诵、讲解诗词。古诗词与新媒介碰撞,激起“朵朵浪花”,唤醒更多人的浪漫诗心与文化情怀。 绝句不“绝”,短视频助力古诗词传承。让典籍里的诗句活起来,需要将之书写在与当代文化相适应的“文本”中。有人觉得,古诗词是阳春白雪,短视频是下里巴人,两者难以相融。殊不知,古诗词本就源自民间、源自生活,因为表达了人们共通的情感才流传至今。今天,古诗词走红短视频平台,是因为它短小的形态、精准的表达、丰富的内涵,既回应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又与短视频简短凝练的特点不谋而合。不妨说,短视频就是这个时代的“绝句”,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两相融,绝句不“绝”,让经典文化走出一条与时俱进的创新之路。 形式更活,赋予古诗词丰富表现空间。一段时间以来,围绕古诗词进行“二次创作”的短视频形式多样、各具特色。有学者教授将诗词文化娓娓道来,答疑解惑;有网友将《悯农》《春晓》等古诗编成手势舞,受到孩子欢迎;苏轼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成为音乐爱好者的灵感源泉,新版本层出不穷;更有旅人以诗词为主线,串起古老村镇、自然山水,在行走中演绎诗句。视频、声音、文字的融合,歌舞、动漫、行吟的转化,使古诗词在即时传播中再现鲜活意象,在互动交流中频频“出圈”,不仅让诗意触手可及,也让古诗词获得更多受众。 常读常新,古诗词穿越千年直抵人心。通过短视频平台读诗、赏诗,体现古诗词传播形式的创新,但归根到底,是古诗词唤醒人们的文化基因,滋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诗人闻一多曾言:“诗人对诗的贡献是次要问题,重要的是使人精神有所寄托。”我们的人生际遇、喜怒哀乐,在古人的诗句中得以安放,历经坎坷,困顿失意之时,也能从古诗中获得心灵慰藉。今年5月4日青年节当天,北师大的康震老师发布《望岳》赏析短视频,被诸多年轻人点赞“仿佛获得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勇气和力量”。从古诗词中汲取人生智慧,不断培厚今人的精神土壤,或许才是古诗词能够借助短视频不断“出圈”的根本原因。 曲高和“众”,改变互联网文化生态。在短视频内容百花齐放但也泥沙俱下的今天,古诗词类短视频仿佛一股清泉,让短视频不仅有娱乐气,也有书卷香。尤其众多名家加入,不仅以精到讲解传达诗词韵律之美、品格之美,而且积极探索古诗词系统化规模化传播新路径,大大提升了短视频平台的内容质量。前不久,抖音发布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古诗词相关视频累计播放量178亿,同比增长168%,带动电商平台古诗词类书籍销量同比增长588%。如此高的播放量和销售量,让古诗词在现代重新变得雅俗共赏、曲高和“众”,也让“指尖时代”的内容生态内涵更厚、底蕴更足。期待古诗词与短视频的相遇能够彼此增益,期待更多人循此路径深入古诗词世界,一起创造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明天。刘 振 |
下一篇:以情行腔京剧《石评梅》成功首演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