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 红色热土、沃野千里,武安市在精心营造风景美、环境美的同时,着力打造文化乡村,培育文明乡风,厚植文化力量,探索出一条文化引领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努力让村民生活富起来,环境美起来,精神乐起来,展现乡村振兴新气象。 深挖资源科学规划 2017年,武安市明确提出“集中打造美丽乡村”。该市围绕“三大古镇、六大片区”,启动263个村的美丽乡村建设。之后,9个村入选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18个村成为省级美丽乡村精品村;大同镇兰村、淑村镇白沙村跻身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庄行列。 以文化引领乡村振兴,规划引领是关键。该市联合相关部门组成文化调查团,深入各个村落,搜集和整理村落文化、民俗风情等,提炼特有文化、明确发展定位。以乡村文化资源为抓手,在深入挖掘、阐释、宣传上下功夫,做到“一村一特色,一乡一品牌”,充分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铸魂作用。同时,依据各村经济实力、文化资源等客观因素,探索出各有特色的“文化村”。 通过实地走访,乡村文化不再虚无缥缈,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活宝贝”。武安市楼上村依托列入国家非遗名录的武安赛戏、傩戏、平调落子等传统戏剧项目,打造具有“太行风韵、武安特色”的“戏曲小镇”,乡村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在知青文化村朝阳沟定期上演的《朝阳沟》选段,铿锵大气、抑扬有度的唱腔,获得了不少游客驻足观看,朝阳沟知青文化博物馆里,一张张老照片、一个个老物件,展现着知青文化的魅力;王坡民宿在如今是“网红打卡地”,它的前身是废弃多年的旧村落,在经过当地文化和旅游资源有机结合后,形成了一个个太行风情精品民宿…… 创新模式稳步向前 文化引领乡村振兴不止一种模式,武安市根据乡村自身情况不同,分情况采取对策,以风格迥然的三种模式大力推进。 针对一些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较好、拥有一定资金实力的村,如白沙村、磁山二街等,在挖掘特色文化、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以村集体资金投入为主,武安市政府帮建个别基础设施项目,对一些投资较大的项目给予适当补贴。这是“政府助力,自主建设”的模式。武安的每个乡镇都安排了3—4个村进行此类模式尝试。 在针对一些本身已拥有丰富文化旅游资源、且有一定知名度的村子时,武安市政府采取了“村企共建”模式,鼓励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通过招商吸引企业参与到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来,实现村企共建。 因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而闻名的伯延古镇就是一个例子,它与传媒公司签订合同,由后者投资兴建古镇的主要文化旅游服务项目。 针对经济条件不好但有独特文化资源的村庄,则由武安市政府引导和承担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在活水乡楼上村,村镇经济发展落后,保留有平调落子剧团和剧场,武安市政府以整体承包的方式将村庄的具体规划建设任务全部交给承包公司。 在武安市政府的不断努力下,武安现有平调落子剧团等民间特色艺术团队10余个,学习武安平调落子的学员已经达到了200多人。近三年来,武安平调落子的演出已经不下1000场次。很多演出团队还前往外地巡回演出,向更多人展示着这个地方剧种的无穷魅力。 发展经济培养人才 村集体经济是文化引领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发展村集体经济能够将村民组织起来、文化整合起来、产业发展起来,夯实以文化引领乡村振兴的根基。武安市坚持将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纳入县域经济统筹考虑,深度挖掘集体经济发展经验,总结提炼出10种可持续、可借鉴的发展路径,让各村能够对号入座、学习提升,逐步形成了“一村一业、全域发展”的新格局。 对于有资源优势的村级集体,可以根据资源特点发展资源经济;对于没有区位优势、资源较少的村级集体,可走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增加产品附加值的路子。同时,充分依托村级集体拥有的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基础、人文特色等,积极开发、培育特色产业,深入挖掘村级集体资产的综合价值,发展“村级+”合作模式,培植特色优势乡村产业。延伸现有村级集体经济项目的产业链和开发新的多元发展的产业链,激活各类发展要素,深度挖掘村级集体经济项目的附加值。 在太行深处冶陶镇的大山之巅,有座梯田到顶的小山村,它就是七水岭村。“山顶通山路,荒场植上树;蓄水池上山,抗旱有基础;生态环境美,全民来旅游;旅游为龙头,特产出销路……”这句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就是七水岭村确立的属于自己的发展思路。 |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