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城市基层治理的基本单元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今年来,大竹县以“融入社区,服务群众,共建共治”为目标,持续深化机关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双报到”,着力绘就共同参与、人人享有的新时代社区治理“同心圆”。 锚定组织“圆心”固基础 立足机关单位工作属性和社区实际需求,实施“个性化”结对共建,推动“定点”与“定向”精准匹配。一是精准结对“搭台子”。围绕群众急愁事、社区急解事、区域发展事,对34个社区、68个部门单位进行调整优化,推动全县120余个机关事业单位3000余名党员到社区报到,实现资源精准投放和服务全覆盖。二是力量下沉“架梯子”。充分发挥社区“大党委”作用,优先选配“双报到”党员担任小区党支部书记、楼栋长小组长、业委会成员、自管委委员等,统筹融合机关事业单位、两新组织、志愿者队伍等多元力量共同参与,构建“社区—小区(网格)—楼栋—居民”四级联动网络。三是共驻共建“铺路子”。实施“党建 双报到”模式,号召机关党组织联合街道社区党组织定期召开“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鼓励机关党组织在报到社区开展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以及民主评议党员等,推动机关党建和社区基层党建互融共通。 拓展服务“半径”暖民心 制定需求、资源、服务“三张清单”,建立“群众点单、社区(小区)派单、机关(党员)接单”认领机制,确保“需求”与“供给”有效衔接。一是“需求清单”详细化。通过“居民群众自己提、党员干部敲门找、社区组织集体查”等方式征集社情民意,开通网络诉求平台、设立“群众”说事室和定点信箱,广泛收集群众“微心愿”“小困难”等,分类建立共性化和个性化需求清单,实施精准对接、逐一销号解决。二是“资源清单”标准化。紧扣“能为社区做什么、想为社区做什么”,结合党员自身优势特长建立双报到“资源清单”,围绕政策宣讲、文明劝导等服务内容因事、按需设岗,将报到党员编入相应网格、楼栋和志愿服务团队等,实现工作聚焦、资源聚集。三是“服务清单”具体化。通过社区、报到单位、居民代表“三方联动”,推行提议、共议、定议、决议、评议“五议”步骤,明确具体服务事项、制定共建项目清单,同步规范“清单交办 销号管理 及时反馈”服务流程,确保“双报到”各项任务落实落细。 延伸制度“周长”提质效 突出“精细化”管理,整合多方资源,完善考核问效机制,实现“激励”与“约束”同步发力。一是“双轨并行”管理。实行日常服务与重点任务攻坚相结合管理机制,构建“常态化按单位集中报到、急难险重任务按居住地下沉”的“双轨并行”模式,有效解决群众“最不满意的10件事”2.6万余条,累计动员2万余名党员参与文明劝导、疫情防控等服务,做到“平时”民呼我行、“战时”吹哨集结。二是“双网融合”共治。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注重实效”为原则,整合社区干部、网格员、社会组织等多方优势,广泛组建法律维权、健康义诊等志愿服务队伍,延伸服务至“八小时”之外,推动“双报到”服务网格与基层治理网格有效融合。三是“双向评价”问效。定期邀请小区、物业、居民代表召开会议,就社区和报到单位“双报到”服务进行评价问效,将结果纳入创先争优、年终考核等参考依据,同时对报到党员表现和服务情况在一定范围内予以通报,通过正向激励、反向监督“双向发力”真正评出实效。 |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