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乡村教师太难了,班级5个学生,3个不及格,2个不识数,该怎么办呢? 回复:考试成绩只是检查孩子们综合成长状态的手段之一,教育工作的目标不是让孩子们个个考高分。当然,作为老师也并不能因此懈怠,撒手不管孩子们的学习成长。 教育工作的成果不应该只有考试分数。因为,教育不呈现即时性物质劳动成果,教育工作的核心目标不是培养考高分的孩子,考试只是查验孩子们对学识内容掌握情况的一种途径。 《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天地看待万物都是一样的,不会对谁特别好,也不会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生命,被赋予了繁殖能力+生长周期+小部分损伤自愈功能的自然物质组合形态,也就是说繁殖是生命物质延续存在的基础、外部营养物质是确保生命存活的基础。 人类,自然生命体系中综合智商最高、成长发育最慢、成长可塑性最强的社群性胎生哺乳动物。通过农耕,人类可获得相对更加稳定的食物补给、通过畜牧,人类获得了相对更为优质&可控的动物蛋白、通过采矿—>冶炼—>制作,人类制成了更多优质的生产劳动与生活辅助用具......自然生命体系中,唯有人类具备按照自主生存需求、通过主动劳动创造生活消费物资的能力。当然,为了将摸索总结形成的文明生存技能世代延续下去,人类社会进化形成了体系完备的学识技能传承体系——教育。 考试成绩只是检查孩子们综合成长状态的手段之一 教育,狭义上指专门组织的学校教育;广义上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并将其分为三个层次:“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教学做合一”。学直立行走,是为了站立起来成为人类;学语言文字,是为了更好地与同伴实现信息互通、增强互利协作能力;学地理,是为了更好地熟知自然生存环境;学法律,是为了更好地在人际分工协作准则的大框架下幸福生活;学历史,是为了更好地站在巨人肩上继续成长;学农业技术,是为了更好地端稳饭碗;学畜牧技术,是为了饭碗里能有肉+蛋+奶;学音乐+美术+舞蹈,是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现代人类社会为孩子们准备了丰盛的学识大餐,完全可以满足每个人“活到老、学到老”的综合成长诉求。 吃饭+喝水+穿衣+睡眠+住房是人类维持生存的基本生理需求,社交+安全+荣誉是人类基本生理需求被完全满足之后延伸出的更高层级的生存需求。因此,人类无论生活在什么历史时期、工作在什么职位,想要实现幸福生活都必须依赖农业、畜牧业和工业;无论个人掌握了多么丰厚的学识内容,都必须深入生产劳动实践才能创造出社会实用价值。 《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劝学诗》告诉读书人,学习能够改变个人的前途命运。但是,人类社会文明历史长河中,几乎没有完全凭借读书成就伟业的人。因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论治国理政方略、排兵布阵谋划还是经商理财之道都必须接受实践检验,比如商鞅的法治理论在秦国萌芽,并最终深深影响中华大地法治进程、孙武率领吴国军队在柏举之战大败楚国军队,奠定了《孙子兵法》在人类争战理论中的核心历史价值、韩信率领汉军,借助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背水一战+十面埋伏证明了其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 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又练又说真把式。"教育不是一个可以完全独立呈现物质劳动成果的人类主动劳动创造职业,教育工作的终极目标是要把孩子送上包括农牧业在内的各个劳动创造岗位。因此,教育工作的目标不是要把每个孩子送进大学校园,也不只是要把学历证明核发给孩子们,更无须要求每个接受教育的孩子都必须考试得高分。 育邻人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孩子的成长如同百年大树,需要经历风雨、需要来自家庭的无私陪伴、需要来自学校和社会的谆谆教导。育邻人:探索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以期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建成社区邻里相帮的教育服务生态圈。 |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